【健康檢查】50歲後進行定期健康篩查 及早找出隱性的慢性病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2/11/16 13:40

分享:

分享:

身體老化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,定期健康篩查可減低慢性病風險。(iStock)

香港現時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之一,銀髮族亦愈來愈多,女性平均壽命為88歲,男性平均為83歲。

雖然本港的人均壽命增加,有研究卻指出多種慢性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。老人科專科醫生陳漢威教授建議,50歲後可進行定期健康篩查,另亦可基於個人生活習慣、家族病史等及早定期作身體檢查,減低患上慢性病風險。

香港人生活忙碌,很少自覺定期做身體檢查,陳漢威醫生認為大眾要建立「早篩查、早治療」的概念,以便早些找出隱性的慢性病。「好多慢性疾病初期都是無病徵,包括糖尿病、血壓高、膽固醇高等,要做篩查才知。置之不理的話,由50多歲去到60多歲時,由中年步入中老年時,三高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,有機會惡化演變為中風、心肌栓塞等心血管等疾病。」

早篩查早治療

陳漢威教授建議50歲後可進行定期健康篩查,但若有家族病史,如父母都有心血管病,即使三四十歲都有機會出現高膽固醇,便要提早留意。又基於生活習慣因素,如工作壓力大、工作超時或返夜班、睡覺質素欠佳、煙酒過多、少運動、身體質量指數(BMI)超標等,便要及早進行定期健康篩查。

另外,當身體出現不同狀況時也要留神,需要向醫生諮詢再作詳細檢查。如咳嗽、體重下降可安排做胸肺的X光檢查。又或是走路氣喘、心口有壓力,會有冠心病的危機,可做心電圖檢查,或進一步找心臟科醫生跟進。

有位50多歲男士,工作繁忙又壓力大,加上食不定時,沒有運動的習慣,以致身高5呎6吋,體重已達80公斤。他自覺沒有患病,卻說行幾步都覺得累,甚至氣喘。在檢查後發現他有三高、尿酸高以及脂肪肝。在陳醫生建議下,患者從飲食、運動方面着手,加上服藥控制病情,在幾個月努力後,他的BMI由30降至25,情況有所改善。陳醫生慶幸患者能及早求醫,免得病情惡化,減低患上中風、心血管等疾病風險。

慢性病是可以逆轉,及早發現才是治療的關鍵。(iStock)

女士留意骨質疏鬆

在健康篩查項目方面,陳醫生指三高是必須去驗。「現時技術已可從『篤手指』的快捷檢測中得知血糖、膽固醇,甚至有些機器做『篤手指』都可得知尿酸高等數據。」至於50歲女士在面對更年期之際,更需要關注骨質疏鬆。陳醫生指骨質疏鬆是隱形殺手,特別是東方女性,她們的飲食習慣沒有太多芝士、奶類,相對吸收鈣、維他命D的機會不算多,若是身形纖瘦的女士更要留意骨質密度的健康。

有不少年長女性跌倒,有機會造成骨折的風險,檢查後發現是骨質疏鬆引致的脆性骨折,即是患者以身高距離的高度跌在地上,衝擊力不大卻已造成骨折,特別是前臂、脊椎、髖部等位置。骨折令年長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,手尾很長,由以往行得走得周圍跑,可能會變成長期臥床,三餐及起居均需要他人照顧。

骨質疏鬆的篩查較簡單,可利用超聲波為前臂或腳踝作初步的骨質密度檢查,而再準確評估需要安排照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(Bone DXA),其結果可用作確診是否患上骨質疏鬆症。陳醫生強調患者要及早求醫對症下藥,因現時有不同的骨質疏鬆藥物可幫助提升骨質密度。

關注長者記憶力

記憶力同樣是篩查重點之一,陳醫生說:「有不少老友記話想去廚房拿東西,但由廳行過去之後又唔記得;明明行街時見到熟人,又叫不出名等,擔心自己出現認知障礙。」根據資料顯示,現時65歲以上人士有6%至7%患有認知障礙,隨着本地長者的增加,這情況將會愈來愈常見。陳醫生建議進行國際認可的認知障礙症篩查問卷,由職業治療師作評估,內容包括判斷力、語言、算術、時地人認知等,以分數反映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陳醫生指有不少長者以為在某專科有定期檢查,便認為整個身體狀況得到監控,得以安心,但很多時卻非如此。有位75歲女士是乙型肝炎帶菌者,十幾年來均有定期到肝臟專科醫生處檢查,包括抽血、超聲波檢查等,以確保肝功能正常。她前陣子感到不適到老人科求診,在全面檢查後才得知患有貧血、血壓高、膽固醇高和維他命D低等狀況。

不少長者同時於幾個專科求診,很多時欠缺了全面性身體檢查的概念。陳醫生建議長者檢查需要有全面以病人為本的綜合評估,才能確保健康,並非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。

為宣揚早篩查、早治療的概念,香港健康基金會在11月15至17日於中環街市1樓,舉辦「2022長者日——健康快閃查」活動,為50歲或以上人士提供血液檢測(空腹血糖、血脂)、尿液檢測(蛋白尿)、腳踝超聲波(骨質密度)、認知障礙症篩查等檢查,以提升中年人士以至長者對慢性病的關注。

記者:劉妙賢